许多皮肤病都表现出风症的特征?临床中有许多皮肤病都表现出风症的病态,如瘙痒、风团、丘疹等,故用疏风法治疗颇见疗效。笔者就疏风法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作一探讨。
1 皮肤病中风症的辨别
1.1 从自觉症状辨风症
(1)风痒:风性燥,善行数变。风痒以遍体作痒,走窜无定,搔破血溢为特点,如干疥(皮肤瘙痒症)。《诸病源候论》曰:“风瘙痒者,是体虚受风,风入腠理,与气血相搏,而俱往来于皮肤间,邪气微,不能冲击为痛,故但瘙痒也”。
(2)风痛:风痛多游走不定,来去迅速,痛无定处,遇风加重,其痛多在皮肤关节部位,如面部丹毒、痹痛等。
1.2 从皮肤损害辨风症
(1)风肿:风为阳邪,善行数变。风肿,肿势宣浮,时隐时现,游走不定。多发于皮肤筋脉、关节,如头面丹毒,因风热者,皮色红,肿势宣浮疼痛。瘾疹,因风寒凝结,皮色如常或色白,状似风团,时隐时现等。
(2)风疹:发生于表皮或真皮浅部,突出皮肤表面,状如丘形的小疹子,触之碍手。首先出现在脸、颈项,迅速布散全身。此仍外感风热时邪,与气血相搏,郁于肌表所致。
(3)疣目:皮疹多为散在或密集的米粒大小扁平丘疹,如寻常疣、扁平疣、千目疣、鼠乳、传染性软疣等,多因肝虚血燥、风邪侵袭,气血不和,郁结肌肤而为病。
1.3 从传染性辨风症
儿童常在春夏两季出现具有传染性的斑丘疹,水疱、风团样损害,诸如痘风疮、传染性红斑,手-足-口病等,皆因外感风毒热邪,蕴阻皮肤而成。
2 疏风法的应用
2.1 疏风解表法
多用于表证初起,风邪客于肌表,皮肤瘙痒,起红色丘疹或风疹块样损害。临床可见发热、恶寒、口渴、咽疼、脉浮数或浮缓等症状。常见于急性荨麻疹、急性湿疹、皮肤瘙痒症等。偏于风寒者用麻黄方,偏于风热者用荆防方加减,偏于风湿蕴阻者用全虫方。常用药物有防风、荆芥、麻黄、牛蒡子、桑叶、浮萍、蝉衣、白藓皮、刺蒺藜、全虫、秦艽、苦参等。
2.2 疏风活血法
因外感风邪,气血凝滞,导致白瘢风、面部化妆品皮炎、面部激素皮炎、荨麻疹等,出现色素减退斑,面部多形性皮疹,全身起风团,瘙痒,舌质紫,脉涩。药用荆防四物汤加减。常用药物有荆芥、防风、蝉蜕、白僵蚕、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鸡血藤、白蒺藜等。
2.3 疏风润燥法
多由风燥引起,皮肤干燥,脱屑、肥厚、角化、裂口、毛发枯槁脱落,甚至发生血虚现象。舌质淡、苔白,脉沉细或沉缓。常见于慢性荨麻疹、慢性湿疹、扁平疣、神经性皮炎、皮肤瘙痒症、静止期银屑病等。药用养血润肤饮,常用药物有当归、生熟地、天冬、麦冬、鸡血藤、赤白芍、刺蒺藜、首乌藤等。
2.4 疏风清热解毒
多因外感风热时邪,热毒阻肺胃二经,蕴郁肌肤而致传染性红斑、痘风疮、手-足-口病,出现斑丘疹、水疱、瘙痒等症。药用消风散加减,常用药物有荆芥、蝉衣、陈皮、茯苓、银花、连翘、丹皮、赤芍等。
3 讨论
风为百病之长,其性开泄,容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,加之寒、湿、燥、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,如风寒、风湿、风燥、风热之类。风邪实为外感疾病之主导。《诸病源候论》曰:“夫体虚受风热湿毒之气,则生疮”。因此,凡人体腠理不密,卫气不固,风邪得以乘隙侵袭,阻于肌肤之间,内不得通,外不得泄,可使营卫不和,气血运行失常,肌肤失于濡养,以致发生风团、丘疹、疣目、干燥等皮损。因风引起的皮肤病,其症候发病迅速,游走不定,泛发全身,瘙痒无变,多为干性。故应根据症状特点采用疏风法配合其它疗法加以治疗。
在使用疏风法内治皮肤病的同时,可辅以疏风止痒消炎中药,如苦参、防风、白藓皮、大枫子等,制成熏剂、洗剂,内外兼治,疗效更佳
|